2015年支付宝账单近日新鲜出炉。相比于去年的账单信息,2015年支付宝账单更为丰富,不仅提供了吃饭消费、节省排队时间、余额宝收益,还提供了和谁有过金钱来往、个人消费总额及排名、个人消费足迹等等。
在网络支付百家争鸣的当下, “互联网 ”的生活方式正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从线上走进线下,包括转账、缴费、线下o2o消费,餐饮、理财、社交等多个场景,都可以直接在线支付。伴随移动ag尊龙凯时的支付方式的全面推广,国民生活方式正经历全面升级,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支付宝支付迈入“10万元时代”
近日,支付宝发布的“2015年全民账单”显示,去年,人均支付金额增长迅速,支付迈入“10万元时代”。
人均支付方面,支付宝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人均支付金额超10.4万元,成为国内首个人均支付突破10万元的省市。浙江省人均以9.4万元排第二,北京、江苏和福建则紧随其后。
在线叫外卖方面,支付宝数据显示,去年人均外卖的笔支出为30元。其中,杭州、武汉、温州位列外卖点餐量排名前三城市。
出行方面,支付宝数据显示,去年人均每次打车的花费为20元。在手机打车排行榜上,杭州排第一,其打车订单量占到全国的11.4%,其后是成都、广州、上海、北京。
互联网金融方面,支付宝数据显示,2015年参与招财宝和余额宝的理财用户,人均获得256.7元收益。其中,80后理财人群占比40.6%,90后理财人群占比37.3%,而且18岁到22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用户的占比近20%。互联网保险也开始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在投保人数上,90后以43.1%的占比取代80后,成为保险市场的绝对主力。在投保笔数上,上海排第一,其次是北京、杭州、广州、深圳。
“海淘”方面,支付宝数据显示,去年“海淘”人均消费844元,境外线下刷支付宝人均消费1285元,退税人均金额超540元。其中,广东人消费力最强,消费支出笔数占全国11.6%;浙江以10%的份额紧随其后,之后是江苏、上海、北京。
国民消费升级
从2015年支付宝发布账单的相关数据来看,一方面,在线支付大大改变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也折射国民消费正逐渐升级。
要知道,消费需求不仅对gdp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而且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同样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国民消费的升级显然无论是对整个行业还是全社会而言都是推动其增长的增长的“稳定器”。
移动支付功不可没。仅2015年q3一个季度,移动支付业务有总计45.42亿笔,金额18.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9%和194.86%。据支付宝统计显示,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高达65%,而去年这个数字是49.3%,今年比去年增长了15.8个百分点。在移动支付渗透率方面,西部地区更高。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比排前五的地区分别是西藏,贵州、甘肃、陕西和青海,其移动支付占比高达83.3%、79.7%、79.4%、78.8%和78.7%。因此,移动支付作为新经济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正快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覆盖区域也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延伸。
从互联网大环境里看,国民当前与互联网的感情早已“剪不断,情难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邹蕴涵指出,“互联网 ”的出现对消费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于:一是提高了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区的效率,极大提高了居民消费的便捷程度;二是通过产业服务变革,极大改善了消费环境,激发了之前由于消费环境欠佳而不能释放的消费潜力。未来,商品零售的o2o、批发贸易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场景下的服务消费这三大趋势将成为我国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助推器。
全民消费之下还有空间?
在“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下,电子商务可谓如沐春风,对刺激消费欲望、释放消费需求注入新动力。在全民消费热潮之下,仍有多少空间值得去探讨?
首先,国家政策的支持仍需跟进。此前,国家制订的“互联网 ”行动计划,意在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但在互联网与消费行业的相互融合中,许多问题仍旧凸显。比如,技术性、制度性、意识性的问题。因此,国家还需要加大网络消费行业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支持,扶持重点网络消费平台企业成长壮大,才能稳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网络销售,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互动发展。
其次,网络消费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需加强。要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内人士指出:一是要加快推进网购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细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出台操作性强的行业规定,对网络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准入资格、买卖细节、电子支付、各方责任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二是要加强工商、公安、质监等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网上巡查力度,加大对购物网站销售假冒商品服务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依法查处网络购物的侵权假冒行为。
最后,互联网消费不是狂欢也不是战争。 近年来,全民消费日益高涨,网上电商销售种类也水涨船高,各种节日促销也纷沓而来。比如,双十一,双十二等,如今,“电商大战”已经成为双11前后的一场“固定节目”。可是,试问,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到底是看重其真正的价格便宜还是跟风使舵?在此之下,电商间的”战争“也此起彼伏,试问,这样的互联网消费真得是我们所需要?显然,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