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月初阿里巴巴集团首次对卖假货的商家出拳,将淘宝网的两卖家告上法庭之后,其打假行动再升级。日前,阿里巴巴牵头成立电商打假特战队,首批入盟的成员包括lv、资生堂等国际知名品牌。据公开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之间,依托大数据,阿里巴巴联合执法部门打掉675家线下假货窝点。
假货问题成为悬在电商平台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彻底剔除假货“毒瘤”,不仅需要打假法规的落地执行,更需要企业协同打假。
对假货零容忍,阿里巴巴打假再升级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但与此同时,也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为剔除假货这颗“毒瘤”,阿里巴巴集团使出 “洪荒之力”。近日,在阿里巴巴的倡议下,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在杭州成立,奢侈品牌lv、赫基集团等20多家品牌企业成为首批入盟成员。
拥有淘宝网、天猫商城的阿里巴巴集团饱受假货诟病,其声誉近期已连续两次遭遇重击: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公布了2016年双11网上羽绒制品质量抽查结果,在羽绒被合格率抽查方面,淘宝连续四次被抽查,其羽绒被合格率均为0;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淘宝网列入“恶名市场”名单,虽然此举不排除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因素,但也给电商的声誉带来不小的影响。
售卖假货不得人心,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近年来努力摘掉“假货搬运工”的帽子。从2015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推出基于大数据的“线上追踪”“线下定位”“权利人共建”“24小时全年无休”打假模式。以lv打假为例,仅2015年,阿里巴巴协助广州经侦大队捣毁了6处lv制假窝点、2条生产线,抓捕了7个制假嫌疑头目,4个团伙,查获各类假冒lv成品、半成品6000余件,“价值”近亿元。阿里打假的决心也让各大品牌商看到了诚意,协同打假成为趋势。
对待假货,京东也绝不含糊。京东今后对于销售假冒商品的商家,除了永久性关店外,还要进行巨额处罚,并配合移送相关行政机关进行调查。
打假难症结何在?
虽然天猫商城、淘宝网、京东等电商很早之前就已经向假货宣战,奈何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打击假货遭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尴尬局面。
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为制假者、售假者留下漏洞。以假货问题较为突出的淘宝网为例,其c2c的经营模式对卖方商品把控度低,商品质量自然难以保障。这种“驻场制”的经营模式,助长了假货泛滥,即使因假货被平台惩罚,卖家仍可换个马甲在不同的电商平台重操旧业。
低价竞争倒逼商家造假。电商竞争愈发激烈,“造节”促销成为常态,网络零售销量数据一路刷新。在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是无数商家“赔本赚吆喝”,甚至不堪重压走上制假售假的不归路。知名箱包是假货的重灾区,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一款真品箱包的零售价为1万元,制假的成本在100元左右,包装成本50元,各种资质证明和仓储均摊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么它的整体毛利将达到9800元。即便这些仿品以2折的价格出售,其利润依然高达1800元。巨大的利润诱惑,让不少卖家铤而走险。
此外,打假成本高,执法滞后致使假货经营代价过小,给卖家售假留下了空间。
打假路漫漫
网络零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若任由其粗放式地发展已经不合时宜。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表示,阿里每年投入2000名专职人员,每年投入10亿元人民币在打假中,但这场战争两年内不可能结束。
假货存在的原因复杂,凭借电商一己之力无法根除,需要从政府、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社会机构多个维度来解决。如在监管方面,要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如配合制定电子商务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等,形成长效机制。
在移动互联大背景下,打假也需要不断创新。业内专家表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电商打假方面将有不错的表现,技术提供的是精准、体验的极限突破,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模式创新则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相信二者的结合将成为网络、电商打假的标配装备。
当然,消费者需自我约束,拒绝侵权商品,别因为一时贪便宜,而纵容了假货市场的繁荣。
通信信息报社尊龙凯时ag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