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4g用户首现负增长 零和博弈运营商竞争现新动态-ag尊龙凯时

中国移动4g用户首现负增长 零和博弈运营商竞争现新动态

时间:2018-05-30 14:46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郑梅云
  运营商4月运营数据掀起一波舆论热潮。中国移动“掉了链子”,不仅移动用户净增数创下了22个月来的最低水平,更史无前例地出现了4g用户负增长,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联通、电信却双双逆势暴增。看来,电信市场也没有永远的赢家。随着4g市场愈发饱和,互联网资费卡、第二卡槽、5g成为未来的竞争焦点。
 
  中移动4g市场首现滑铁卢
 
  三大运营商近日纷纷公布了4月份的运营数据。夺人眼球的是,在移动用户方面,4g风景终于不再独好。
  中国移动出现了扎眼的负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移动4月净增客户数112.1万,相较3月393万的增净客户数减少280.9万户,净增数创下了22个月来的最低水平;累计用户数为8.99658亿户,按月升0.12%。其中,在4g用户数上,更首次出现了月度负增长的状况,当月净减242.7万,累计为6.69318亿。
  之前自2014年2月首次披露4g用户月度增长情况直至2018年3月,中国移动4g用户每月都为正增长。2016年12月,中国移动单月净增4g用户2520.5万户,创下三大运营商最高纪录。
  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4g用户方面,电信、联通4月则出现了喜人的增势。中国电信4月移动用户新增557万户,累计达2.7087亿户;当月4g用户新增586万户,累计用户数达2.0612亿户。中国联通4月移动用户净增307.1万户,累计达2.97016 亿户;4g用户4月净增406.2万户,累计达1.98264亿户。对比来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月的4g用户净增数分别相当于中国移动的2.4、1.67倍,对独领风骚许久的中国移动实现了难的一次“逆袭”。
  尽管目前中国移动仍以63%的份额占据着4g市场绝对领先地位,但电信和联通正努力收复失地,若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那么未来与中国移动持平也不是不可能。
 
  电信联通互联网套餐奏效
 
  中国移动4g用户负增长的原因,大致可以判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所致。
  一方面,中国移动网络质量急剧下滑。中国移动4g用户出现负增长,这是消费者对移动4g网络体验不认可的一个信号。在存量竞争下,一旦缺口被对手撕开,中国移动将受到来自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夹击。
  另一方面,电信、联通的互联网套餐攻势凌厉。自去年以来,电信、联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相继推出各种“王卡”“宝卡”等定制套餐资费卡,凭借低资费和“不限量”受到不少用户的青睐,4g客户规模快速增长。据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仅中国联通与腾讯合作推出的“腾讯王卡”用户规模已达到1亿户。电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也认为,从大势来说,在友商低价不限量套餐和互联网卡的强有力冲击下,中国移动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第二卡槽竞争所致。眼下,随着移动数据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很多人会将手机放置两张卡,其中有一张用来专做流量卡,这给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更多机会去抢夺4g用户。

  存量竞争释放三大信号
 
  当前,4g市场基本饱和,随着4g渗透率越来越高,该领域的增长空间已明显缩小,这也意味着4g用户争夺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4g市场胶着将成常态,存量争夺将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没有一家企业能一劳永逸,即便是强如中国移动也不例外。那么,未来运营商竞争将出现哪些新动态?
  其一,互联网套餐竞争愈演愈烈。随着不限量套餐越来越优惠、互联网卡越来越普及,用户拥有了更多选择,尤其是在“提速降费”的大环境下,谁拥有更低的价位和更优的服务质量谁才能俘获用户。中国移动日前与腾讯联合推出了名为wesim的互联网手机卡、打出“无限流量”这张牌也恰恰体现了这一信号。
  其二,第二卡槽的争夺白热化。在手机号已经与网购、支付、社交、出行等互联网应用紧密绑定的情况下,主手机号的身份认证模式正在加速成型和稳定,主号码市场格局日趋稳定,导致用户换号成本日益增加。但用户对数据业务需求和低资费套餐的需求持续增长,主要面向流量业务的副卡极具吸引力。因此,给用户提供增加一个号码的需求,成为运营商竞争的焦点。
  其三,5g将成三大运营商下一竞争节点。4g网络已日渐饱和,如何在5g领域率先突破、占得先机,是赢得未来移动网络市场的关键一步。在5g技术尚未成熟、标准尚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运营商首先商用的5g业务多为增强移动宽带(embb)类业务场景,这符合5g业务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值得借鉴。
漫画展示
公众号热文推荐

通信信息报社尊龙凯时ag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