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成长。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前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破10万。面对“智能代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就业危机,如何划定人机关系成关键。
工业机器人首破10万获机遇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公布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称,中国机器人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民经济37个行业大类、102个行业中类。
其中,尤以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最为迅猛。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在第二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近70%,全年产量预计首次突破12万台。
在14日举行的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消息称,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2017年上半年累计销售18519台,销量同比提高19.1%,市场价值同比增长超两成。
此前,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销售工业机器人达到8.7万台,增长了27%,占了全球的近1/3。不难看出,2016年的销售额就已将近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再加上2017年上半年销量又同比提高19.1%,中国工业机器人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必将进一步增大,逐渐占据半壁江山。
显而易见,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井喷态势,如雨后春笋般势如破竹。据悉,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产业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助推、需求释放、工作理念变化、国家政策红利加强的机遇叠加期,因此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孕育着重大的投资机遇。
人工劳力会被取而代之吗?
随着“人工智能”狂潮来袭,“机器代工”正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包括工业、商业、教育、医疗、食品、金融、公检法等各个方面,其中,对机器人缺口大开的当属工业领域。
“ 中国制造2025 ”明确将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工信部也已批复筹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进一步助推中国机器人行业茁壮成长。中国机器人有如此大好的前景,主要是因机器自身速度更快、操作更加精准,以及成本更低的优势。
实际上,机器人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担忧和问题。
其一,是机器人的安全问题,目前大多数协作的机器人并不是100%安全,也不是100%可控,如若手握利器或莫名失控,都可能造成危险。
其二,关于“机器人影响就业”“机器人抢人类饭碗”的话题始终热度不减,成舆论关注焦点。现阶段,机器人的确能够取代很多简单重复的劳动力,从机器人的销售量就能一目了然。
数据显示,2017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可见,中国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劲头正盛。
如何划定人机关系是关键
面对“智能代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就业危机,的确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预判并防患于未然是重中之重。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的一句话发人深思,“未来已来,而你却不是未来的一部分,那会怎样?”
实际上,机器人代工并不会影响就业,甚至还会增加人们的就业舞台,因为机器人替代的同时会带来很多新的岗位。“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些专业人员,但也会带来很多新的职业,比如火车代替了挑夫,却也造就了一批铁路工人。人工智能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冲击,但未来人与机器并不是对立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
所以,面对机器人代工,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并改变,快速从被替代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并投入衍生出的新岗位中去。比如随之涌现出大量知识型、技能型岗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去支撑。机器人也应该着力于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从而达到人与机器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我们将看到人机结合产生巨大力量,人的智慧将被人工智能放大。”deep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表示。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在取代重复劳动的同时,也将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大智能时代,人与机器应该一起学习,达成共识。”国际知名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表示,当计算机掌握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够反馈给人类的时候,就可以大幅推进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