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既往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流行率约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极端案例。让孩子远离游戏成瘾,家长不能一味“堵”。 家长应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脱离对游戏的依赖。 中新社 赵顺清/摄
近年来,网络游戏不断撕裂社会各界的认知。一方面,竞技游戏从产业边缘走向国家支持,电竞成为正式体育项目。另一方面,网瘾少年引发忧虑,尤其是留守少年在手机网游中流逝青春受到关注。专家指出,网游虽能给青少年展现一个无限广博的新奇世界,但父母更应给予孩子有效的陪伴,以减少孩子寄情于网游虚拟世界的可能性。游戏企业也应负起相应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防沉迷控制。
青少年迷恋网游引忧虑
儿童迷恋手机网游已经成为多方顾虑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却是网游成瘾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学生们已经开始进入属于他们的漫长假期。“吃鸡”、“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成了他们暑期的关注焦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随机走访了城区几家餐饮店、网咖,都能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他们或捧着手机、或面对电脑,都在做同一件事——打游戏。
记者看到,这些学生手里捧着手机,在玩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他们表情时而兴奋,时而苦恼。其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玩的这款游戏是5v5的竞技游戏,该学生表示,暑假是他们最享受游戏的时间了,没有太多的作业,也没有上课的压力,所以就约几个同学一起“开黑”。学生群体已经疯狂追捧网络游戏。
在暑假,不少青少年开启了“游戏模式”,尤其是农村地区,留守少年正整日与网络游戏为伴。
多因素致留守儿童迷恋网游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占25.4%。引人注意的是,如今,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低于3岁。日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平均有超过28.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达到31.6%。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调查发现,四类孩子更易用网过度: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孩子、面对压力难以应对的孩子、家庭中缺乏温暖的孩子、生活中缺乏朋友的孩子。而四类家庭更易用网过度: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专家指出,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其影响最为直接和持久。当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时(如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等),青少年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多管齐下助少年摆脱诱惑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悉,世卫组织日前已将网瘾列入精神疾病。世卫组织负责人指出“有估算显示玩游戏的人中有2~3%存在游戏障碍”。之前没有正式的疾病名称,此次通过列入疾病分类,负责人强调“期待在各国的诊断病例增加、推进研究,能有助于确立治疗方法”。业内人士指出,青少年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给他们展现了一个无限广博的新奇世界,带来新鲜的体验,但是其自身意志比较薄弱、自控力不强,沉迷游戏。
专家认为,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首先是要加强家庭的关心和陪伴。父母应给予孩子有效的陪伴,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通过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其有情感上的依托,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满足孩子心理上爱与尊重的需要,带来情感上的安全感,可大大减少其寄情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其次,对游戏运营进行必要的管理和限制。游戏的互动结构是软件开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无法作为。但是实际上可以从运营角度进行思考。目前商业上成功的运营方式都尽可能鼓励(或者迫使)玩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如果政府管理要求改变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要求,玩家就可能不会投入这样多的精力;投入精力少了,痴迷的程度就可能大幅度降低。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有关规定,要求运营商增加一项设置,限制玩家持续游戏时间。
第三,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使用时间,起到榜样的作用。带领孩子体验“成功”,如从学习上最容易进步的科目或克服不良习惯入手,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通信信息报社尊龙凯时ag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