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打车用户规模超2亿 网约车习惯渐趋成熟-ag尊龙凯时

移动打车用户规模超2亿 网约车习惯渐趋成熟

时间:2015-12-31 14:41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黄楚婷
  站在“互联网 ”的风口,2015年的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已发生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屡遭用户诟病的“打车难”困境。据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 ”出行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50亿元、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而据北京交通大学公布的《中国专车出行网民调查报告》显示,中青年网民是打车软件的主力军,用户规模占至八成。
       随着4g的发展与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用户移动打车习惯的渐趋成熟,移动出行市场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但纵观2015全年,移动出行给用户带来惠利的同时,打车应用户用满意度依然不足,产业背后的行规缺失、监管缺位等问题并未改观。未来市场的发展仍需相关部门健全行规行据,应用平台也应将诸多现存挑战化为机遇,着力改善。
 
滴滴领军2015打车市场
 
       2015年,“招手拦车”这样的城市巡游出租车服务形式似乎已淡出大众视线,“车等我”变成“我抢车”,一个点击就能让周边司机接收到用户的诉求。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 ”出行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打车用户数将达2.69亿人,车联网市场规模过千亿。移动出行市场开始从出租车打车向出行各个领域渗透,用户使用习惯日趋养成。据《中国专车出行网民调查报告》显示,中青年网民(20—45岁)是打车软件用户大头。
      对于2015年移动出行市场,易观智库近日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实力矩阵报告》做了较具体的归纳。报告显示,2015年打车市场中,滴滴出行独占鳌头,处于领先者地位;而在行业创新者矩阵中,神州专车、pp租车、uber、e代驾、滴答拼车等应用竞争激烈;神州租车与获得阿里投资的接我云班车则分别位列行业务实者与补缺者矩阵。滴滴似乎没有为竞争者留下喘息空间,但各类出行应用的火拼也并未有偃旗息鼓之意。
      2015年年初,滴滴与快的合并,更名为滴滴出行,由此便开始了对全年打车市场的蚕食,拓展了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业务线。uber也并未示弱,联合百度,主营p2p专车,加速业务扩张。而致力于b2c模式的神州专车近日传出将在国内上市、抢占专车第一股的消息。嘀嗒拼车在2015年推出的“1 1”拼车模式尚属国内首例,进一步提升了单位车辆运力。移动出行市场的硝烟,似乎才刚刚燃起。
      尽管滴滴出行、uber、易到等打车软件已经联合占据了移动出行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但仍是有例如北京的飞的打车、上海的大众出行、广州的如约、南京的招车宝、合肥的新安通等不少地区官方打车应用在负隅顽抗的想要扳回一城。移动出行市场的硝烟,似乎在2015年才刚刚燃起。
 
用户褒贬态度持平
 
       事实上,早在2014年的年末,uber、易到用车、滴滴、快的等应用通过对司机和乘客的双向高额补贴,已让出行市场充满了火药味。而在2015年,移动出行打车市场的热度持续走高,其便捷性与实效性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用户群体的亲睐。但与此同时,阻碍其发展的短板也逐渐显露。
      一方面,针对此前打车的诸多痛点,移动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解决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叫车难的困境,出租车司机的效率也获得明显提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2015年《中国专车出行网民调查报告》中,超半成用户认为软件叫车更容易。收费方面,近半用户认为专车收费便宜、物有所值;24.4%的用户认为收费便宜、优惠多样;安全性方面,也有36.8%的用户认为专车有网络监控更安全。而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 ”出行研究报告》显示,用户叫车习惯日渐成熟,有75.2%的受访网民表示愿意使用移动专车服务。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在2015年的移动出行领域,仍有众多用户对移动打车应用各方面的评估持完全不满意态度,近半成用户表示打车应用质量仍有待提升。据艾媒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对当前移动出行打车、拼车服务的不满原因主要集中在使用场景有限、响应速度较慢以及用车安全顾虑三方面,此外,定位准确性、价格规范性等问题,依然突出。
 
完善用户体验成革新方向
 
      尽管用户日渐养成对出行软件的使用习惯,但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依然处于成长期,仍需拓展应用服务、加深现有用户体验,才能在未来继续开拓更大的用户群体。此外,行业监管也应加速跟进出行应用发展的速度,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完善用户服务。
       2015年的移动出行市场已形成细分,综合打车、专车、拼车、车联网、传统租车等各有平台侧重部署,但从用户满意度水平可以看到行业仍存在缺口。立足用户角度,技术实力、产品服务深耕、创新能力是移动出行应用发展的着力点。产品完善能力是稳定现有活跃用户的基础,模式创新能力则是保证现金流的前提。因此,2016的移动出行行业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的挑战是未来革新的机遇。譬如,在打车应用安全问题上,日前用户在使用打车软件叫车时,电话信息泄露是普遍存在的风险。对此,滴滴方面将于2016年春节全面推广的“接驾专线”服务即是不错的规避风险的尝试。据了解,通过此服务,司机、乘客可无需公开手机号,通过虚拟电话直接联系。再如,在服务拓展方面,e代驾日前与神州专车合作,扩张会员体系的同时推出的“e车管家”,也是开拓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有利举措。
      此外,关于打车app如何纳入政府管理的讨论,从2014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对《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开意见征集于2015年已结束,有关网约车服务的规范有望正式出台。相关管理部门日前也表示正在制定“互联网 ”下关于专车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分食移动出行这块蛋糕,不仅将推进传统出租车公司“入网”改革,同时,包括车辆租赁公司、汽车服务机构在内的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也会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涌入进网约车的大势中。可以肯定的是,用户将从移动出行行业的革新中获得到更多的“福利”。
 
漫画展示
公众号热文推荐

通信信息报社尊龙凯时ag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