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用户有更多获得感,电信业的诸多“陈规旧制”正在被打破。近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针对老用户转互联网套餐问题,表示已约谈三家运营商,要求运营商不得限制用户的资费选择权,除非双方另有合约。曾经只面向新用户的互联网套餐是市场激烈竞争、运营商互相“挖角”的产物,随着大流量消费时代全面到来,老用户对高性价比流量套餐的需求日益高涨。在人与人通信市场饱和,通信业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老用户与新用户的价值将变得同样重要,人为设限的套餐产品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老用户不得办理新套餐”将成历史
为了拓展新增用户市场,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了只针对新用户的大流量互联网套餐,如腾讯王卡、蚂蚁宝卡、百度神卡、工行e卡等等。目前,主流互联网套餐的流量价格已低至1元/g。
不过,老用户如果想转为此类套餐,则需要重新换号。此举引发老用户的集体吐槽。近期,在分享和探索社区“v2ex”上,一条“移动联通电信老用户换套餐方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监管部门随即介入。
湖北省通信管理局10月16日向三大运营商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老用户选择新资费套餐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运营商保障用户自主选择权,保证同一归属地用户能够在不变更号码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企业所有资费套餐,并在一个月内完成自查整改。
10月2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闻库对运营商明确提出三大要求:一是不得推出限制老用户选择资费的方案,企业梳理排查现有的资费方案,如有限制用户资费选择权的行为,立即整改;二是妥善处理用户相关投诉,老用户还不能直接实现网上直接办理,基础电信企业应为用户提供方便,通过人工处理的方式为用户办理套餐的变更相关手续;三是企业对互联网类的套餐相关系统有一个改造计划时间表,应该及时对社会公布,尽快实现为老用户在网上直接办理。
据悉,中国联通已表示,正进一步优化改造办理流程,为需要带号转互联网套餐的用户提供方便的办理渠道。而中国电信在此前推出无限流量套餐时并未限制老用户办理。
互联网套餐是平衡拉新与kpi的产物
互联网套餐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在竞争激烈的运营市场,价格战屡见不鲜。从2g、3g,到4g时代,尽管通信套餐产品的主角从通话转向流量,但针对新用户推出高性价比的套餐,仍是挖角竞争对手用户的杀手锏。
不过,这种杀敌一百,自损八百的价格战也对运营商的kpi带来压力。在用户换号成本越来越大的互联网时代,只针对新用户推出优惠套餐,限制老用户携号转互联网套餐,就成为运营商平衡拉新任务与kpi考核的手段和潜规则。
对于运营商而言,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庞大用户基础,合作推出套餐,将能争拉拢更多新用户,并增加用户黏性。例如,在互联网套餐上步伐迈得最大的中国联通,开始在业绩上获得正向影响。财报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联通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3.12亿元,同比上升168.4%。在用户方面,前三季度移动出账用户净增1304万户。其中,4g用户净增5573万户,达1.60亿户。九月单月移动出账用户净增和4g用户净增同创今年新高,分别达382万户和756万户。
存量用户维系将日益重要
运营商取消互联网套餐对老用户的限制,一方面是监管施压使然,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推动的结果。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合计13.9457亿户,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007m,比去年同期增长140%。随着人与人通信市场饱和,争夺第二卡槽,拓展新兴市场成为重点。在大流量消费时代,发展新用户与深耕存量用户变得同等重要。归根到底,用户靠“限制”无法维系,提供更充足的网络和通信产品供给,满足用户的通信消费需求,是运营商拓市的重心。